|
聋儿早期康复教育指导纲要 |
添加时间:2013-08-10 15:03:26 |
第一部分 总则 |
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导聋儿早期康复教育工作全面纳入科学、规范的专业化轨道,切实做好聋儿早期康复教育,促进聋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参照《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结合聋儿早期康复教育的专业特点和实践经验,特制定本纲要。
二、 聋儿早期康复教育同幼儿园教育一样,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各级各类聋儿早期康复教育机构都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科学的康复教育,为聋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 各级各类聋儿早期康复教育机构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健听幼儿园、小学相互衔接,综合而充分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聋儿的康复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受教育条件。
四、 各级各类聋儿早期康复教育机构应为聋儿提供健康、丰富、优化的生活环境、活动环境和聆听学语环境,在有效地促进其听觉、言语能力获得康复、发展的同时,满足他(她)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她)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
五、 聋儿早期康复教育应确保聋儿家长的知情权,充分尊重聋儿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引导、指导、团结聋儿家长,鼓励他(她)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康复教学实践,共同形成康复教育合力。
六、 聋儿早期康复教育应充分尊重聋儿的人格和权利,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和尊重聋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在保证聋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前提下,充分重视个别差异,科学地满足聋儿个体的特殊教育需要,促进每个聋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聋儿早期康复的教育内容应是在充分而科学的小儿康复听力学诊断的基础上,家长或监护人知情选择的前提条件下,依据聋儿个体可接受的、适宜的康复方式、手段或途径而制定的,以培建和发展语言能力为核心,兼顾并整合健康、社会、科学、艺术等相关领域的内容,具有全面性和启蒙性,有效地促进聋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一、 健康
(一) 目标
1. 减少耳病影响,保障身体健康,在生活、学习中情绪安定、愉快;
2. 生活、卫生、用耳和用嗓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 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用耳、用嗓常识,学习保护助听设备和自己;
4. 喜欢参加适宜的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二) 内容与要求
1. 实行健康晨检、助听晨检,逐步建立聋儿自我保健意识。
2. 建立良好的师生、伙伴关系,让聋儿在康复学习的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3. 与家长积极沟通、相互配合,根据聋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聋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4. 密切结合聋儿的生活和学习进行安全、营养、保健和保护教育,科学地保护好残余听力和发声、构音器官,提高聋儿对助听设备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5. 开展丰富多彩的适合聋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专有助听设备配戴专业要求的户外游戏与体育活动,培养聋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肌体对环境的适应力。
6. 用聋儿感兴趣的方式和科学的方法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7. 在体育活动中,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培养聋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三) 指导要点
1. 各级各类聋儿早期康复教育机构必须把保护聋儿的生命、残余听力和促进聋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聋儿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重视聋儿的心理健康。
2. 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聋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和指导聋儿自理、自立的尝试。
3. 健康领域的活动要充分尊重聋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和聋儿区别于健听幼儿活动的特点,严禁以任何名义进行有损聋儿健康的比赛、表演、训练或教学实验等。
4. 培养聋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各级各类聋儿早期康复教育机构体育活动的重要目标,要根据聋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聋儿主动参与。
二、 语言交流
(一) 目标
1. 掌握适合自己的、对听觉言语交流具有辅助性质的非言语的基本交流技巧,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别人的情感。
2. 在听力得以有效补偿或重建的前提条件下,培养聋儿运用听觉言语进行交往的积极态度和良好习惯,发展聋儿倾听、表述、早期阅读和前书写能力。
3. 引导和帮助聋儿听懂和会说普通话,喜爱儿童文学作品。
(二) 内容与要求
1. 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聋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流,建立主动交往的意识,体验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或方式进行交往。
2. 积极营造和提供一个优化的聆听环境,充分挖掘和利用聋儿的残余听力,科学地使用听觉补偿或听觉培建助听设备,逐步完善其听觉功能,培养聋儿有意识倾听、辨析性倾听、理解性倾听等几种倾听行为技能,使其学会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善于倾听。
3. 激发聋儿对语言表达的兴趣,使其学会所处文化背景下的主流语言,并能正确、恰当地运用口头语言进行表达,从语音、语法、语义以及语用等四个方面培养聋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聋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 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引导具备一定语言基础的聋儿按一定规则进行普通话口语练习,培养聋儿在使用口头语言与他人进行交往过程中的机智性和灵活性。
5. 帮助聋儿欣赏并较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初步感知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特点和结构要素及其审美特征,通过多种活动帮助聋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6. 利用图书、绘画和其它多种方式,培养聋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引发聋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三) 指导要点
1. 对刚刚准备接受听觉言语康复或不具备接受听觉言语康复条件的聋儿,最初的教学应以非言语交流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主要内容:帮助他(她)们通过表情来表达感受和情感;鼓励他(她)们通过身体姿态和手势来表达想法和需要;强化他(她)们在发起与别人的交往时进行目光接触;引导他(她)们学习传达与要表达的言语信息相一致的非言语的交流信号。
2. 聋儿运用语言与人交际的能力应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这种交往能力应该同时包括倾听和表达两个方面;而对聋儿掌握词汇、句子以及背诵、复述故事等要求有所降低。
3. 听觉康复是聋儿有声语言康复和发展的前提,科学、有效的听觉训练将为聋儿的听说学语奠定基础条件。
4. 科学、系统的言语呼吸训练和发音训练,将会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聋儿言语障碍的产生,为清晰的言语表达提供必要的生理功能保证。
5. 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聋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她)们想听想说、爱听爱说、会听会说、有机会听与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6. 聋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它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聋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整合和渗透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聋儿的语言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7. 聋儿的语言康复和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应在充分而连续的科学观察与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具体教学目标的制定和个别指导,积极采用现代先进的康复技术和手段,提高个别化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8. 充分而有效地引导、启发、调动、发挥聋儿家长的主观能动性和家庭教育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对家庭康复的指导除了要有明确的阶段目标和教学内容之外,更应注重教学步骤和方法的指导。
9. 对有语言或言语障碍的聋儿,要给予特别关注,在家长参与的前提下开展多领域专家会诊,制订个别矫治方案,实施处方教学,积极地满足聋儿个体的特殊教育需要,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三、 社会
(一) 目标
1.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集体活动,有自信心。
2. 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 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 爱父母长辈、教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二) 内容与要求
社会交往
1. 引导聋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养成聋儿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
2. 帮助聋儿以一种积极的、充满爱的和信任的方式来与他人交往。增强聋儿与同伴交朋友和积极地交往能力,教会他们以适宜的方式来解决与别人发生的冲突。
3. 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聋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促进聋儿控制他们非社会性冲动能力的发展和形成内部控制。
合作
1. 鼓励聋儿在互相帮助中获得满足感。
2. 教会聋儿以社会接受的方式来得到他们想要的和需要的东西。
3. 帮助聋儿了解他们在世界中的位置。
4. 为每个聋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聋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她)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增强聋儿作为群体中的一部分来成功地发挥作用的能力。
保护资源
1. 帮助聋儿有建设性地使用游戏材料。
2. 鼓励聋儿为适宜地保护材料和环境负责,教育他(她)们爱护玩具和其它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
3. 帮助聋儿学会尊重和保护自然界,增强聋儿对生态问题和保护行为的意识。
4.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聋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聋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尊重别人
1. 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帮助聋儿理解所有的人在一些方面是相似的,同时在一些方面又是不同的。
2. 帮助聋儿向别人表现友好、慷慨、同情和帮助的行为,鼓励聋儿以一种肯定的、支持的方式来认识和对别人的需要做出反应。
3. 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聋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4. 适当向聋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鼓励聋儿尊重和理解人们之间的差异(种族、性别、文化背景),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三) 指导要点
1. 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聋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聋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2. 聋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聋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
3. 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康复机构、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聋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四、 科学
(一) 目标
1. 具有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和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周围环境的科学情感。
2. 具有较为丰富的科学知识及对自然、社会与现代科技发展关系的初步认识。
3. 学会运用感知、信息交换、分类测量、建构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
4.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 在科学活动中具备诚实、勇敢、守信、讲礼貌等科学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及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等个性品质。
(二) 内容与要求
1. 引导聋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 为聋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个体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3. 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聋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4. 通过引导聋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聋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5. 引导聋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6. 从生活或媒体中聋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聋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
7. 在聋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他(她)们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三) 指导要点
1. 聋儿的科学教育应象听健幼儿一样,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聋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2. 聋儿的科学教育内容应是广泛的,内容应涉及科学能力(包括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物质科学(包括物体和材料的性质;物体的位置和运动;光、热、电和磁)、生命科学(包括生命体的特性;生命体的生命周期;生命体和环境)、地球和空间科学(包括地球物质的性质;天空中的物体;地球和天空的变化)、科学与技术(包括技术设计的能力;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力;区别自然物体和人造物体的能力)、个人和社会视角所见的科学(包括个人健康;人口的特性与变化;资源的类型;环境的变化;科技在应付地方性挑战中的作用)以及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包括人类从事科学和技术已有很久的历史;男人和女人同样在科技史上做出了的各种贡献;仍有更多的未知领域等待人类去了解)。
3. 上述的科学教育内容应密切联系聋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五、 艺术
(一) 目标
1. 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 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以适当的方式或手段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二) 内容与要求
1. 引导聋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2. 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聋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聋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聋儿要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
3. 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聋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聋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4. 在支持、鼓励聋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她)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以及言语表达水平。
5. 指导聋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
6. 为聋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聋儿与听健幼儿、自己的小伙伴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三) 指导要点
1. 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帮助聋儿建立自信心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聋儿健全而完整的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聋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
2. 聋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聋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
3. 聋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聋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聋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第三部分 组织与实施
一、 各级各类聋儿早期康复教育机构是为所有聋儿的听觉言语康复或语言学习和健康成长服务的,要为每一个聋儿建立个体康复和发展档案,并为他们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二、 各级各类聋儿早期康复教育机构的康复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聋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
三、 康复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本《纲要》,从本地、本机构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聋儿的实际情况和个体特殊教育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执行。
四、 康复教育活动目标要以本《纲要》所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指导,应在对康复教育对象进行充分而科学地教育观察与评价的基础上,结合聋儿个体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
五、 康复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遵照本《纲要》第二部分的有关条款进行,同时体现以下原则:
(一) 既适合聋儿的现有认知水平、听力语言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 既符合聋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三) 既贴近聋儿的生活来选择聋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聋儿的经验和视野。
(四) 既能保证聋儿集体教学的顺利进行,又能满足聋儿个体发展的特殊需要。
六、 康复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聋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始终贯彻听觉言语康复或语言学习的主线,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七、 康复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聋儿个体和集体教育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运用。依据科学、充分、动态而连续的观察、评价,切实做好“随机渗透的听觉言语或语言教育”(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往、自由游戏中的语言交往和其它领域活动中的语言交往)与“专门的听觉言语或语言教育”(日常语言教育活动:听一听、玩一玩、说一说、读一读和基本语言教育活动:谈话、讲述、听说游戏、文学活动、早期阅读)的有机联系,集体语言学习与个别训练、矫治的组织形式的关系。
八、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聋儿的听觉言语康复和全面发展。
(一) 各级各类聋儿早期康复教育机构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除了应有利于引发、支持聋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聋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外,还应考虑聋儿进行听力语言康复或语言学习的有关建筑声学、康复听力学和特殊教育教学的需要。
(二) 聋儿同伴群体及各级各类康复机构教师、助听器验配人员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注重专业合力作用的发挥。
(三) 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和言语交际、语言习得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聋儿学习的良好榜样。
(四) 家庭是各级各类康复机构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是聋儿听力语言康复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在知情选择的前提下,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聋儿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引导、指导、支持和帮助家长提高康复教育能力。
(五)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聋儿生活、学习的空间和听健的语言学习与言语交往环境。康复机构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干预和特殊教育需求提供专业服务。
九、 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
(一) 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聋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
(二) 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除了个体接受个别化教育的时间之外,还应保证聋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聋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单训课时间的确定应追求最优化和最大实效性,避免无限量的增加。
(三)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
(四) 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聋儿学习自我管理。
十、 教师应成为聋儿学习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一) 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聋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聋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并在与之交往的全部过程中,注意悉心观察聋儿个体的行为变化和发展。
(二) 善于发现聋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三) 关注聋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四) 尊重聋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聋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五) 关注聋儿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种发展潜能和不同发展障碍,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聋儿康复、成长。
十一、 各级各类康复机构的教育要与不同年龄段、不同安置形式的教育相互衔接,有效而持续地促进聋儿康复效果的稳定和聋儿个体的将来的发展。
第四部分 康复教育评价
一、 康复教育评价是康复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康复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个聋儿康复与发展,提高康复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二、 管理人员、助听器验配人员、教师、聋儿及其家长均是康复机构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
三、 评价的过程是康复教育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审视康复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四、 康复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业务主管统一组织,专人负责,与教师自评相结合,专家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等参与评价的制度。
五、 评价应自然地伴随着整个康复教育过程进行。综合采用测量、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
六、 聋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教师应视之为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
七、 康复教育工作评价宜重点考察以下方面:
(一) 集体和个体的康复教育计划、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聋儿现状的基础上。
(二) 康复教育的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聋儿学习的积极性。
(三) 康复教育过程是否能为聋儿提供有益的听觉语言学习和其它领域方面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
(四) 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聋儿都能得能发展,都有成功感。
(五) 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聋儿主动、有效地学习。
八、 对聋儿康复及发展状况的评估,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 除了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外用途的康复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了解聋儿的康复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
(二) 全面了解聋儿的康复与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
(三) 在日常活动与康复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平时观察所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聋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的重要依据。
(四) 承认和关注聋儿的个体差异,避免贴标签,在聋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
(五)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聋儿,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 |
|
相关热词搜索:聋儿 早期 康复
上一篇:多动症患儿康复需要科学教育
下一篇:康复医学概述
|
|
|
|